生產過程中鐵水耗費較多、軋輥出現裂紋、耐磨性仍需提升等問題是困擾常州凱達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多年的問題,從去年開始,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浩“聯姻”凱達重工之后,為該問題出了個創造性主意,僅去年一年便為企業節約了近500萬成本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熱軋軌梁生產線、型鋼生產線全套軋輥、大型耐磨鑄件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凱達重工年產軋輥30000多噸,在國內同行中處于領先位置。受限于生產一線的問題,去年開始,凱達重工與北京科技大學、江蘇理工學院等單位簽約合作,對企業生產的軋輥進行多方位數據采集,就企業提出的問題匯總后開展研究,給出解決方案,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
經過方案的匯總研究,王浩教授與江蘇理工學院材料學院于赟等3位教授一起,建議企業采用水玻璃砂取代礦山砂生產軋輥被用于凱達重工的生產線,聽從建議的企業在生產每根25噸重的軋輥時,從原先所需鋼水45噸下降至40噸,軋輥偶現的裂紋也沒有了。
王浩教授擔任中國鑄造協會軋輥分會副秘書長、中國體視學學會常務理事,研究領域涵蓋了金屬材料優化設計、計算材料學、材料顯微組織的計算機三維重建、材料數據庫、鎳基粉末高溫合金等,已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Scientific Reports、金屬學報等國內外重要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50余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2項、國家863計劃子課題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項及省部級課題4項;常年主講《金屬材料學》、《計算材料學》、《工程材料學》等大學專業課程。對于企業凱達重工,王浩教授十分重視:“企業重視科學的力量,我們就應該責無旁貸為企業出謀劃策,這也是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方式。”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凱達重工更加重視對于人才的作用,未來,凱達重工計劃每年將投入超千萬元,加大人才引進和新品開發,始終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在業內掌握話語權夯實基礎。
教授一個主意為企業節約幾百萬成本
責編: 蔣彩婷